资源爱好者是一个特殊的网站,它喜欢收集各种资源来分享给他人。他们热爱资源,乐于分享,喜欢收集各种资源,以便更好地帮助他人。
CTRL+D收藏本站 - 找资源永不迷路。
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写真摄影 > 正文

生物之美 视觉设计背后的生物学逻辑

作者:Melody 日期:2025-07-11 02:49:53 浏览:1 分类:写真摄影

生物之美 视觉设计背后的生物学逻辑

生物之美 视觉设计背后的生物学逻辑

生物之美 视觉设计背后的生物学逻辑

生物之美 视觉设计背后的生物学逻辑

生物之美 视觉设计背后的生物学逻辑

生物之美 视觉设计背后的生物学逻辑

欢迎您和我一起进入生物之美的探寻之路。\n大家好,我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李旭老师,欢迎来到 “生物之美” 课堂。\n当任何智慧生命的智能发展到一定程度,一定会问出三个问题:我是谁?我从哪里来?我要到哪里去?作为最基础的哲学三问,不同民族、国家、区域曾给出迥异的解答。但在漫长历史中,这些答案大多源于神学视角,直到 1809 年拉马克发表《动物学哲学》,1859 年查尔斯・达尔文出版《物种起源》,我们才真正踏入科学解释的范畴。从此,关于 “人类从何而来” 的问题,不再仅靠信仰支撑,而是能用科学的态度去假设、证伪,逐渐接近真相。\n经过科学家的探索,我们已大致知晓地球生命演化的脉络。今天,就让我们逆着时间线,回溯到生命诞生之初,梳理 “我们从哪里来”,以及地球生命环境如何形成。\n在生命演化早期,地球上只有细菌和古菌两大群落。化石证据显示,38.5 亿年前已出现细胞生物(微生物)的痕迹,但它们的祖先应更早。遗憾的是,我们尚未找到最早的细胞生命化石;幸运的是,如今可通过基因测序反推共同祖先。科学家分析所有细菌和古菌的基因组,发现 355 个基因被认为是最早祖先遗留的 —— 这些祖先可能生活在大洋深处的 “黑烟囱” 环境中。黑烟囱是地脉断裂形成的缺口,海水冲入后蒸发,带出大量物质喷射,水温高达 300 多度,却蕴含丰富化学能源。令人惊讶的是,如今 2500 米深的黑烟囱区域仍生机勃勃,屏幕上的生物便是证明,因此早期祖先能在这种环境中生存并不稀奇。\n细菌通常呈圆状,而古菌因细胞膜成分不同,外形奇特,如 “窝氏盐方扁平古菌” 呈方形,科学家初发现时甚至误以为是矿物结晶,它却具备细胞活性,能繁殖生长。\n之前的课程提到,石头风化形成的沙砾只是成土母质,无法直接成为土壤。真正的土壤需要有机物,而最早的陆地蓝细菌与藻类形成地衣,探索陆地生态系统,它们的尸体沉积后与成土母质结合,才逐渐形成肥沃的土壤。\n约 3.7 亿年前的泥盆纪晚期,海洋发生大缺氧事件,许多鱼类(尤其是肉鳍鱼)尝试登陆,其中成功的一支演化成四足动物,成为陆地脊椎动物的共同祖先。\n人类的故事始于 1000 多万年前东非大裂谷的形成。东非高原隆起,湿润森林变为稀树草原,人类祖先因环境隔离,不得不从树上来到草原,面对更危险的世界。\n地球上所有感光生物的视觉,都源于简单的眼点结构(感光蛋白与色素)。 #生物之美 #哲学三问 #艺术与美